先自我介绍一下啊,我叫刘航,大家可以叫我刘也行,我是咱们这个天津体育学院的这个本科,然后在北师大念的这个临床与咨询方向的心理学硕士。然后今天呢,受王欣老师的邀请,来给大家做这个青少年心理辅导的一个培训。
这个PPT呢,其实主要是向着我们之前的这个王欣老师反馈给我的一些问题,我来给大家先做一个回答,然后这个回答当中呢,因为又牵扯到一个很具体的一些东西,所以我觉得那干脆就以这样的形式来给大家讲。
我们先看第一个,敞开心扉。就是为什么先看这个呢?因为这是王欣老师反馈给我的第一个问题。在这个敞开心扉的时候我就特别好奇,就是你自己有没有搞清楚,(大家都要注意啊,我在这里所有的问题都不是说责问大家,都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一个提问。)就是你自己有没有搞清楚,作为一个志愿者、助人者,你觉得什么样的程度这些孩子会跟你打开心结,会跟你敞开心扉?这是所谓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你觉得孩子要跟你聊到哪个程度?他算是敞开心扉了。你有没有想过当你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你其实是想知道孩子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是想让孩子事无巨细都跟你汇报吗?这个我觉得不太可能,那你是要孩子去跟你说一些关于学校里他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吗?这个可以做到,那关键是怎么让他做到呢?所以我说第一个要去明确,你想知道是什么样的问题,你想要让他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的开放,你和他都能够彼此接受。
那在第二点你能够接受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你觉得这个孩子他出现了什么样的心理问题?他是跟父母有这种对立违抗的这种障碍。还是说他什么话都不说?你是怎么样去确认的?你是觉得他跟家里面的关系有矛盾,那他可能多多少少心里有点儿不舒服,那这个是心理问题吗?你能够接受孩子,他这个心理问题的程度是什么样的呢?假如说这个孩子,跟你报告说他有幻听,如果说这样的事情,你该怎么去处理呢?是不是其实只能够转接给医院。
比如说在北京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像精神分裂的、自杀自残的,这种情况我们一般都是转接给医院。但是这个转交,说实话,未成年的话,自伤的话是需要及时去干预的,但是如果说他是精神病患的话。你能怎么办呢?你只能够给这个家里人沟通,然后家里人,如果他们愿意的话,那是可以转接到医院的。
当然我觉得在我们的这个助学过程当中,可能这样的孩子会比较少,那更多的可能就是之后会出现的这种抑郁、焦虑,或者说有一部分的恐惧,这个我们之后再细说。
我们来看第四个:就是你希望孩子有什么样的改变,你觉得你的这种帮助让孩子有什么样的不同?他的世界在你没有介入之前和你介入之后,变化到底会有多大?
比如说这个孩子正在念初一,然后家里没钱,念不起了,可能他成绩还不错,然后你帮了他一下。他觉得他可以念下去,他念到了初中毕业,他不念了。为什么?因为他觉得你这种帮助还不够,他可能还是得去自己去打工,但他不如早一点出来打工好。那这个部分需要你去跟他去商量,而不是说我觉得他就应该把大学念完。这是你的想法。那我当然也知道大家的心情,当然大学念完是很好的,大家念完大学出来找工作,肯定会方便很多,我是非常理解大家有这样的想法的。
那问题就在于你要考虑他的一个实际情况,孩子愿不愿意去读高中读大学读初中,他愿不愿意继续读书?为什么不愿意继续读书?他是因为要给家里面去挣钱吗?还是他觉得读书确实没有用吗?你要跟他去仔细的沟通,他不想去做的点。在这个点的时候你是能够跟他去解决的。比如说他就是觉得:我觉得读书没有用。那好了,读书没有用,你可以跟他去举例子呀!举例子不听怎么办好?大家这种在助人过程当中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放下你的判断,去跟孩子做一个认真的交流,这种认真不是抱着长者的姿态、上位者的姿态:我告诉你,如果你不按照我说的这种东西来的话啊,就没有办法。那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对吧,你用这样的姿态去逼人家,人家虽然说受了你的好处,可她心里怎么去接纳你的好呢?他只会在心里面默默的反感,这种反感又难表现出来,那久而久之这种反感就变为能反感自己。用心理学的话就是内投。他不会认为你错了,他只会认为自己错了。这样会带给他更多的内疚和自责的想法。这样的孩子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定会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这不是我们助人的目的。
所以我们正好和这个第五个问题就联系起来了,你助人的目的是什么?
你想要帮助他到什么样的地步?
这种地步就是你帮助他的程度,是不是恰恰这个符合了你的一种需要?
你去帮人的这种需要,他是不是验证了你的好处?这个孩子可能他确实需要帮助,你去帮他了,其实你是获益的。获益过后,其实更多地没有再考虑孩子在什么样的程度最好接受,而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他了。我们不去讨论这种强加的好,到底有多好,或者是不好的,他肯定是好的。可是你这种方式孩子能接受吗?我们这儿的孩子,大家看后面的这种问题类型,我们这儿的孩子他是有很多种的、不同的家庭类型,那这样的家庭类型他们都会跟你印象中、你人生经验中遇到的那些孩子,他们的成长经历是相似的吗?肯定不是,那既然不是相似的,你的想法套用在他们身上就必定是不适应的。所以你要明白,你的助人是有边界的。你这种边界不光是限制自己,不要投入的过多,把自己整个人都耗尽了,更多的也是对这个孩子,他的接纳不是无条件的。他做不到无条件。这是一个人对吧,很多人我们都做不到无条件的接纳任何人。
那你能够承担什么呢?这是我接下来的一个问题,你能够承担什么呢?你是能够就是把他学费全部都照料完,之后呢,你要照顾她到什么样的地步呢?可能有些孩子在接受帮助过后,他还是有自己的想法,你不能够完全的去改变他,更多的事我说的是要去跟他协商啊,比如说:有一个孩子接收到了,你的善款,然后觉得挺好的,产生依赖感了。那之后,他想要到你那儿去上班儿可不可以啊?上班儿不行,那你帮我找个工作可不可以啊?好像也可以,好像能够做到。可是你想一想,如果说这样一步一步的往上走的时候,你的人生是不是要给他之后的所有事情都去买单啊。可能我们还是要明确的一点,就是这是有限制的,所以你不要去承担的过多。我很开心,大家参与到这样的公益事业中来,但这样的公益事业它必然是有限度的,更多的大家都是靠自己啊,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一个东西,我们不可能够说做一辈子的公益,包括这个孩子也不可能接受一辈子的善款,这是不可能的。
那最后一点就是你能做多久?
大家都是志愿者,除了基金会的、有固定的编制的,或者说在上班儿的,这可能要做的久一点。那大家作为志愿者,你能够承担多久?你从中收获到了什么,能够维持你的这种现状。你是做打算做一辈子吗?做一辈子,那你的这个计划都考虑好了吗?这是需要去权衡的一点。所以也是跟之前的这些问题,我们都是环环相扣的。
孩子,你觉得跟他沟通有问题,他有很多东西,心结没有办法打开。好,你要明白他想要跟你敞开心扉,你想要让他敞开心扉的那种程度是什么程度?那孩子给你表现出来说:我不喜欢我妈妈,因为她生病了,然后我得照顾她一辈子。你能够接受这样的问题吗?
我们的孩子他表现出来,这样的问题,你能够全然的接受吗?你会不会去跟他说:其实妈妈是好的,妈妈把你生出来是有对你有大恩,你这样想是不对的。你这样去跟孩子说,那孩子他的反应,只能说是他再也不跟你说这样的话题。我们能够接受孩子一切问题立场,是保持中立,而不是由着他的问题去说,指责孩子、你这样说不对。那孩子只会觉得你不对。孩子是孩子,孩子还没有一个很完整的世界观,他绝对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而你需要允许有这样的情绪存在,这样孩子才会跟你聊下去。一开始对他有一个预设的道德判断,那孩子怎么聊呢?孩子只会把自己在藏起来,对不对?所以那他暴露出这样的问题过后,有哪些东西是你能够去处理的?他说“我不喜欢我妈妈”,这是你能处理的吗?这不是啊。我们上学“我觉得我们班上同学不喜欢我”,这是你能够处理的吗?这好像也不是。你只能够去改变他自己的一个心态和一个心理调适的一个状态,而不是去改变他说出来的那些人。当然你也要跟孩子讲,我觉得他们对你的态度可能是有一些不同,你可以再举一些例子吗?你能不能够让孩子分清楚:哪些是想法,哪些是他想出来的,哪些是现实情况,确实是这个班上的同学对他都不太友好。这是你需要去构思的一个地方。所以你能不能够去处理啊,那处理完过后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呢?你是希望孩子就是按照你的愿望去读完整个的读书过程吗?还是只是就是捐助这个高一高二的学费,那他读完过后我就不管了。那不管了,其实也是不好的,对吧。当然也不是说不好,而是说你想要跟这个孩子有更多的接触,你喜欢孩子们、想要跟他有更多的沟通,而不是每年寄点钱就算了的话,那你就要去跟他去做一个规划。当然这个规划还是说:“小子,你现在目前成绩不错啊,你要是看上了国内的哪个大学你跟我说说,我们来跟你讨论一下,参考一下。”或者,“你好像最近学习不是很用功,你是遇到什么事儿了吗?还是说就是不想学了呢,没关系,你都可以跟我讲。”这样的句式,对孩子是有用的。因为你没有在批判他,如果你一来就是(大家感受一下)如果你一来就是,“你怎么最近不太用功啊?你是不是不想学了?你要知道我们都给你捐了很多钱了,你这样没有感恩对吧。”你们会觉得哪一种语气更好。当地的志愿者老师们,注意这个跟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之后我就不再对第一部分进行赘述了。
我们来看第二个部分:问题类型就是在我们的这个孩子当中,有单亲的,有孤儿的,有坐牢和吸毒父亲母亲的,或者双亲有重大疾病以及跨代抚养的。跨代抚养,就是说不是直系亲属,是第三代,也就是说是爷爷奶奶,这一辈儿的、差了一辈的人在养,这个叫跨代抚养。
那既然他们都是来接受我们助学的帮助的话,我们可以肯定说:这些孩子他们的家庭都是很贫困的。那在这种贫困的基础上,你们会觉得这样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个心理问题——自卑呀,以后抬不起头啊,觉得都活在那样的阴影之下呀……我需要大家去做一个区分:什么叫更容易出现,什么叫必然出现。如果大家能够区分好之后,我会告诉你,自卑是一个普遍的心理情况。他不代表这个人有问题,大家在这种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点不如人的,这种感觉,那可能这种助学儿童他们遇到的这种情况是更明显的,但这种更明显并不需要你去觉得。
我说实话啊,我也有自卑的心理,我也时常会觉得,“哎呀,我还是确实不如别人好”。那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吗?目前来说没有。所以你们也审视审视自己有没有这种自卑的心理。当你一旦去确认这个孩子多多少少都摘一点儿毛病的话,那你提前对他的这种预判就已经代表了你的这种态度了,你还怎么去平等的对待这些孩子呢?这是有问题的,所以啊,我们再来看我们所说的这种心理疾病到底有哪些哈,像我刚才有提到的这种抑郁、焦虑、强迫、恐惧……这种神经症的类型啊,还有这个后面的一些精神病性的障碍,以及我们可能出生就会有的这种人格障碍,但是在这里我不打算去详细的介绍,每一个障碍是什么样的成因呢,还有这种表现我都不打算细说。因为你不是在对孩子进行一个精神状态的检查。你是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如果觉得有这样的情况,你需要去跟更专业的人士去沟通。因为这需要花更多的课时来给大家讲。什么样会有这种心理疾病和问题表现。所以在这里我只是简单的提一下,大家能够熟知在实际的这种助人过程中,一旦这些孩子跟你汇报有幻听、幻视、或者说有这种自伤自残的这种行为,以及觉得整整天闷闷不乐、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这种行为的话,是需要去跟这个他们的父母以及他自己,还有这个医师,就是把他们送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去找更专业的医师挂号、做检查,然后筛查出来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我们在这里,我和你和大家都没有资格去判定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心理疾病。那好阿,可能我们觉得更外显的就是这种行为的问题: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自杀自伤、和人打架、互殴……这种情况可能大家会关注的更多,或者说发现的也更明显。
我要跟大家说的是什么呢?这里的每一个行为问题必定都有它的原因。问题的发生一定有原因。但你作为一个助人者,不应该去直接去指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不要去指责,而是跟他去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不出现这样的问题,出现别的问题可不可以?比如说逃学。就是有这种案例:这个孩子本来成绩不错的,突然有一天就不愿意去上学了,闷闷不乐呆在家里,不愿意上学就是不愿意上学。家人怎么沟通都没有办法。志愿者老师来问他:你为什么不愿意上学呀。这个孩子该怎么说呢?他会觉得你的角色跟他父母的角色都是一样的,就是来问完就让他赶紧回去上学的。确实我们的立场也是让孩子可能上学会更好,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那参加我们这个培训,我要告诉你,你可以做的不同一点的:就是去安抚孩子的情绪。第一步就是安抚情绪。允许孩子有这样逃学的行为存在,去跟孩子说,比如说“小毛,你最近没有去上学对吗?”孩子说“是”,“好啊,我很理解,我以前上学的时候也有这种,就是上上不想上啊。但是我很好奇,我一般不上学都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什么事,你是因为什么呢?”
大家注意,在我刚才说的这个例句当中,运用到了两个技术:一个叫做肯定。肯定他目前的这种情绪是正常的。不愿意上学是正常的。大家要注意在我们的这种帮助过程中,孩子发生什么样的问题你都要告诉他,或者说你要给他这种态度,是你的行为是正常的。不要让他觉得我这样做天打雷劈、我这样做就是谁都容不下我。不是的。你的行为别人也有做啊,别人我们也容得下,所以你这是正常的。
第二点就是自我暴露,告诉他我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我是因为什么样的事情,你就可以让孩子有一个联想了,“他是因为这个啊,其实我是因为什么什么呢”,比如说他就是因为班里的孩子讨厌他,他受不了,他受不了那个气氛。这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是很正常的啊,可能你跟他沟通完了过后发现这个问题。那我们可不可以换一个学校,或者说跟这个老师说一下。但这个你也要跟孩子去沟通,你做主帮他换了学校,他其实到另一个学校过后适应更不良、更不好。表现出的行为就更差。那有可能你跟他说,其实我觉得换一个班就可以,或者说让老师管教一下谁就可以,这样不就好了吗。你不要用你的这种做事的方法强加给孩子,你可以跟孩子探讨说,“我有一个办法,我觉得这样,这样你觉得可以吗?但是你有可能会面对什么样的风险……”你在这个当中,你把这些都给他列举出来,让孩子自己选。这样他的自主性是更强的,他也有更多的责任,有承担的精神在,你是去调动他。
具体到第三个部分就是沟通。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沟通才会产生的。因为沟通的不当吗?所以我们来学习一下到底什么样的沟通是比较好的沟通,以及我们在交流过程当中,我们的尺度到底在哪里。跟我们前面的“为什么孩子不能够对我打开心结?不能够跟我说一下很亲密的东西,让我觉得我好像就是一个外人,其实我是帮助他的人。”你是一个帮助他的人,这个没有错。
你要学习到的一点就是中立的立场,不要偏袒任意一方。“我妈妈打我、爸爸骂我,我还要好好学习。”我跟老师讲了过后,你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会说: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那这个孩子会觉得怎么样呢?“全天下都是好人那我是坏人,那我死了算了。”可能会有这样很极端的心理哦!一旦这个孩子处于很低谷的状态,确实会有这种极端行为的发生。所以你要注意:你是一个助人者,你是一个志愿者老师。你其实干预不了他们的家庭。那你做不了的事情,你为什么要替孩子直接做判断呢?你需要去保持一种中立的立场。
然后我再说第二点:好奇的态度。孩子是一个很崭新的人,摆在你的面前。你对他有一种好奇的态度,去探索他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这样他才会跟你说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不是用一种,一问他就是责问的态度,“为什么不做好”。你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了,那这个孩子情绪没处发泄呀,对吧。我之后会给大家做一个这个例句,然后我现在先说这个。
第三点是一种互动的帮助。这是什么意思呢?互动的帮助就是有来有往。你跟他说我这样做可以吗?而不是说“我帮你做了,这样很好啊。”你体会一下啊,我们虽然说都是想要去帮这个孩子做一点事情,但是请你确认,你是跟他有一个互动的,有一个商量、有一个协商的。不是“我先帮你做了,你觉得不好,那也没办法,我帮你就做了;这就是最好的一个方式,你不能接受吗?那我还觉得委屈呢。”如果说志愿者老师们是这样的心态,那我觉得可能现在是需要去矫正一下,或者说在我的这个培训当中,需要一个去提升的一个地方。
第四点是有限制的介入。什么叫有限制的介入呢?也跟我们前面说的——就是你要做到什么样的帮助程度是一样的。你不是一个无休止的投入。你是有限制的。比如说这个孩子可能跟你说:“我这个月确实没有钱了,我们的助学款有,但是我这个月家里发生一点事情。”可不可以给他,比如说就找你要200块,可不可以给?你愿不愿意给?你这次给了过后,下次还会不会给?这是你需要去跟他一个协商的一个东西。因为你不能够是说:“那我这次给你了,下次我给不出来了。”这样很好吗,大家大家觉得这样很好吗?我能帮的时候我帮了,但是我帮不了我确实帮不了。老师,我做的不对吗?你做的不对。为什么?
第五点,有协商式的语气。你要跟孩子去探讨,“可以给你,然后你能够告诉我,你拿这200块是要去做什么吗?”然后他告诉你“……”是这样。“那我要告诉你我目前的情况:我这边呢,能做到的就是这次给你200块,但是下一次因为我这边也有这样的需要,所以我是给不了你的啊。但我也想想要你就是跟我保证这个钱是拿来做你说了的这个事情。”当然如果你有其他的用处我可以理解,但是我还是这样说好,“我们可能就只有一次,可能下次我是帮不了你的,因为叔叔或者阿姨,我自己有困难,我是帮不了你的了。”
这样的协商语气,跟你之前的那种,“你找我,没问题,我给你”。下一次你找我,这个我可能有点儿拿不出来了,但是为了面子好看,我先给你,反正我做善善做善事儿嘛。那你做善事的这个尽头是在哪儿呢?帮助孩子我觉得没有错,肯定是没有错的,但是这种帮助不要让他误以为是一种依赖,“我只要没钱了我就可以找你要。”那这个是不是就没有限制了?没有边界了,他是不是还可以来你家住?他是不是还可以在你家做一点生意,你付他钱?他是不是还可以再给你做一点零工,这种事儿来给你去抵消。一些这种付款你愿意吗?
我觉得不管就是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事情,是需要去协商的。协商过后你要说明你的一个态度,让他明确他的一个需要。这样你们达成一致过后,是绝对不会有第二次,除非他真的遇到事儿啊。当然这个需要大家在具体的助人过程中权衡。因为孩子可能也不是无端的在提要求。但是你要注意呀,万一他是在打赏什么主播呀、最近迷上了手机上的直播软件儿啊……这是有可能发生的哦,因为没有这样的新闻哦。拿着志愿者的钱,然后去看了好多的网络直播,都打赏了这些人。你要去明白什么呢,他这种消耗钱的背后,他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网瘾——打赏主播、在网络上花钱,为什么他不能够去做一些更好的事情呢?这是你的好奇的态度,对不对?
好,中立的立场在哪里?我不去批判他,我不去骂他,给你那么多善款,你都拿去玩儿游戏啦,你觉得好吗?我不会这样做,因为这不是一个中立的立场啊。你去跟他协商,如果说我们不去做这个事情的话。还能够做什么样的事情啊?因为这是他的一个快乐系统啊,他去在网络上打赏主播,这是他得觉得快乐的一个地方。那很明显,现实当中有些他想觉得快乐地方没有得到满足,那这是需要去探讨的。为什么,可能其他孩子在学校里面开开心心地,回家可能做了作业就休息了,也不会去做其他的,为什么他需要?那他是不是因为没有朋友?是不是因为没有更多可以沟通的人,没有可以做事情。
你这种好奇的态度和这种没有攻击性的提问去问他,然后得出一个可能没有很争议性的结论。之后,那我可以提供的帮助是怎么样……
这个就是我们前面的这些东西,我们都做到了。中立的立场、好奇的态度、有互动的帮助、有限制的介入,还有我们协商式的口吻、语气。
可是我还想要补充的一点就是什么呢?作为志愿者个人和作为志愿者组织,想要传递的理念是什么?是教他学会感恩吗?是教他要做善事吗?这是你们的理念,我们承认我们的价值观可能更多的时候都会在跟这个孩子的沟通中,交流中表现出来。比如说,“我们还是希望你念书好一点,走出去看看更多的世界……”要注意,这些事情是你跟孩子沟通过后的结果吗?还是你直接强加给他的?我们肯定承认格局大一点、眼界宽一点是好事,孩子可能没有意味到这种事情,所以他拒绝了。可是你也没有意识到,孩子可能知道——他知道。但是你的口吻、你的语气,他不想这样做。他也觉得可能去北京好啊,去北京发展好,北京是全国最好的一个城市,有很多的教育资源,有很多的工作资源,去那多好啊。可是我就想待在小县城,我有错吗,没错呀。孩子有这样的选择是没有错的。可是你要去探讨为什么孩子有这样的一个理念在。“你是觉得为什么想呆在小城市呢?你喜欢这座城市的哪些地方呢?待在这座城市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你要不断的去挖掘他,而不是去批判他,“待在小县城有什么好的,我们帮助你那么多,不就是为了让你能够走出来吗?”这是不对的。个人理念的传递请注意有限制、不要强加。
我从王欣老师这边呢,还了解到几个具体的问题。
第一个:爱心分享会。爱心分享会,想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聚到一起,那怎么让他们都来说话呢?那我有几个建议:
第一提前搜集问题。你让孩子聚在一起,你肯定想说一点什么样的事情,那这样的事情能不能够让孩子自己去做一部分的反馈。比如说会让孩子去说:你在我我们的这种捐助过程中,你觉得有不舒服的地方吗?我觉得都可以去表达的啊。可能大家平时觉得有点难为情的地方。所以如果说能够搜集到这样的问题,这是好事啊。如果说只收集到一些表面的问题:我觉得压力很大呀,我不知道学习该怎么进步啊……这种小问题,可以让大家互帮互助,组成互助的小组,去帮忙互相给大家支招儿。
还有就是让孩子自己主持分享会。你可以告诉她大概的流程是什么。比如说:第一部分暖场,第二部分让大家提问题,第三部分解答问题,第四部分讨论……让孩子自己来主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那还有一点就是志愿者的自我暴露。如果没有孩子来主持的话,你自己来主持。你需要去说一些你自己的事情。可能是说:我在上学的时候也有怎么样的事情……这样的一个自我暴露。或者说像我们后半段的对帮扶关系的一个说明,就是其实我在帮你们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会觉得:“哎呀,有些孩子真的是,拿了我们的钱,但是又不愿意好好的干……”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你可以去跟大家去说你这样的感受,孩子会觉得其实是有被真诚对待的。因为这样的事情谁愿意说呀?这多难为情啊:我们帮你,我们是为你好,但是你让我说我对你心中有不好的感觉,我是不是说不出口?那我要告诉你——在关系建立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说出来是更有利于你们关系的促进。
(不好意思,我今天这个舌头有溃疡,所以有时候说话这个就吞音了。)
当然更多的是要去明确,我们说这个不是为了表达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感受,而是去调动孩子。他怎么去说他们的这种感受。如果说有孩子向你表达:“老师,其实我觉得你在跟我沟通的过程中,你特别像我学校的老师一样,特别的专制、特别的不民主……什么话都不让我自己去表达,都为我定性,我觉得很不舒服。”如果说孩子暴露这样的问题,这是很好的事情,我们要给予鼓励。我们要让更多的孩子说出他们的心声。这就是我们盼望的东西。私下这种反馈有一个真诚的交流,不要怕暴露问题,而是在这种问题暴露过后,你不要生气,你不要有批判性,你要去肯定允许他有这样的情绪感受。
相信我在这样的这种关系的说明之后,你们的关系有很大部分的一个进步。基本上可以说是已经把你当作一个无话不谈的人了,他们这样的对你关系有好有坏的,他都能。我可以保证他在学校里面,他跟他的朋友他都不一定会这样去说。他朋友可能对他不好,他都不一定会跟朋友指出来,你这样让我觉得很不舒服。孩子可能是不太善于表达的,或者说他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他不愿意去表达的。所以要激发他去表达,当然我更愿意看到的大家的这种自我暴露,就是说前半段是一种消极的话:“我觉得大家确实有时候不上进”,后半段要积极的话“但是我转念一下,大家这种不上进其实又是一种很好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你们的这种所谓的可能读书没有太过用功,说明你们在生活当中遇到了问题,而你们的精力都在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大家,生活当中的问题一定比你学习上的问题重要。”比如说这个家里面,妈妈每天需要你去喂药啊,或者是买药跑腿儿啊,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啊,你让他什么都不做去学习吗?这不好吧,所以,你把积极的话讲给大家听,大家会觉得我这样做的行为被理解、被支持、你们真的是很好的志愿者,老师,我太想跟你们倾诉了……这是很好的事情,这是很好的一个方法啊,大家可以去学习一下。
那么第二个具体的问题是志愿者老师想要去解读孩子画的一些画,表达了什么。那我要告诉你,你们可能画的这种话呢,并不是很专业的绘画,可能偶尔就画一些自我呀、父母呀……这种东西,这个都不要紧,我先告诉大家专业的绘画技术,在我们心理治疗和咨询当中叫做艺术治疗,有这样的一个流派。艺术治疗流派当中,有房、树、人(就画一个房子,画一颗树,画一个人),这样三者的关系。那么还有一种叫做曼陀罗绘画。画一朵花,然后不同的颜色……这样的流派是很多的,解读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这个部分我觉得大家需要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建议和加入,不一定是你自己去指导。
那我这里也列了两本书:第一本是房树人的,第二本是曼陀罗绘画的。大家如果想要去深入学习的话,去买这两本书就够了。当然,针对房树人的话就去看房树人的书,针对曼陀罗绘画就去看《心灵之境》。我们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不管你是画什么啊,你画没画房、树人画没画……都不重要,你只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和当事人一同去探讨。“你画的这个是什么呀?”好奇的态度出来。“你画的是你自己,那你自己在干什么呀?”“在拿刀砍自己,你不能这样画”这不是中立的立场。中立的立场是:“我很好奇,为什么呀?你这样做是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呢?原来你是对自己不满啊,不满的程度有多少呢?是因为什么样的事呢?”“我以前也对自己不满过,但是还没有尝试拿刀去砍自己,所以你是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事情呢,你是和朋友闹不愉快了,但觉得错失自己?我觉得有错失是很正常的,大家都会犯错,但是你认错了吗,你还没有,所以你会觉得矛盾,那你要不要去尝试跟这个朋友认一下错呢……”他可能会说“不行啊,因为我接受不了这样的自己,所以我觉得还是把自己毁灭掉更好。”这样的想法倒是很独特,请你不要用很极端的词去评价他,你可以说“很独特”,或者说“很有想法”,你有很多的词汇去替换,请你不要去选择有评价意义的那种词汇。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孩子也会觉得这样做是不好的。所以你和他一同去探讨他遇到的事情背后表达了什么样的含义,他要做什么事情才能够去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是你们需要去工作的地方。这个会话我就讲到这里。
那在这个原生家庭和面对哭泣。为什么我会取这样的名字?也是王欣老师告诉我说,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多种多样的,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了,我们帮扶的孩子们,他们的家庭情况肯定都不是特别好。所以我可以跟大家分享的是什么呢,家庭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大的一个精神寄托,学校其次。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他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一定是来自于他的家庭和他的学校里面遇到的事情。除非他还有一些当地的朋友,但这种朋友一定要和他关系密切,他才会跟他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他会觉得可能不舒服。所以我们明确这样的一个行为,统一这一点,我们再来看这种负面的情绪。
其实跟我之前讲的东西都是相似的,一定要肯定孩子的负面情绪。这个孩子哭了,你跟他说着说着话,“你成绩这学期可能有一点不太好……”立马就哭了。哭,你要去打断他吗?你要去安抚她吗?还是你要怎么做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建议,就是让孩子哭,你可以去拍拍她的背,你们两个有一个比较好的一个身体的接触在。孩子会觉得他是可依靠的,那孩子可能哭得更凶了,这也是好事啊,说明他之前没有哭得这么凶过,没有这被这样关心过。你要告诉孩子,“没事没事,遇到这样的事情肯定是会哭的啊,哭一哭就好了,我们先哭完,我们再来讨论,好吗。”孩子没事了。用这样安抚情绪的话术告诉他。
我在第三点也写了更多的这类技术,比如空椅技术。空椅技术是什么呢?我们摆一张凳子,孩子坐在另一张凳子那儿,然后他面对着一个凳子,你也坐在一个地方,让孩子对这个凳子,说一些他平时想对那个人说的话。有可能是他逝去的母亲,就是这种单亲家庭,或者说不管他是去世了,还是说改嫁了、孩子接触不到了。有些话说不出来,但她更希望得到哪一方的抚慰,你可以去引导孩子,比如说“妈妈就坐在你面前,你有什么话想要告诉他呢”,或者说,“你有什么想做的事情告诉妈妈呢”,你这样去引导他。
如果说志愿者老师们会觉得搬张椅子有一点困难,或者说有一点难为情,那我们可以尝试第二种方法就是角色扮演。
听起来,角色扮演是不是也很搞笑?告诉大家,这种严肃的场合当中,角色扮演是很有效的。比如说,“你不是有很多话想跟你妈妈说吗?那这样吧,我来扮演你妈妈,你来扮演你自己啊,我们来看一下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我们把心中的话说出来过后会不会好受一点,这样你觉得可以吗?”为什么要说最后一句话,还是前面说的,这就是要协商式的语气。“这样吧,我来做你妈妈,然后你扮演你自己”,这个对话好像也没问题,可是这个孩子自主性一定会低。因为是你要求他做的事情,所以这个是很关键的,一定要去协商。
第四点自我暴露,我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了。自我暴露大家要明白,这种做暴露可以是真的,可以是假的。我上学的时候可能真的遇到这样的事情,但是我为了帮助这个孩子啊,我可能说一些我没有的事情,比如说我上学的时候可能我过的很好,但这个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呀,他不上去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在学校被排挤呀,你要告诉他孩子,“我在你这个年龄段,我恰好还真的也被排挤过。被别人孤立过,他们觉得我成绩好,他们孤立我,但是我呢,不需要从他们那儿得到什么支持,所以我不在乎那样的事情啊,我不知道你在不在乎你对他们有什么想说的吗?那我们可以尝试来说一下。”
这样的自我暴露,加上角色扮演,能够让这个孩子说出很多。可能之前就给点钱就算了,或者问问他“遇到什么事儿了吗?”“没有。”这样的事情你是挖都挖不出来的,所以你要有这样的一个自我暴露的存在。
第五点,就是说在前面已经确立完了,我们已经说了好多事儿啦,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听他去立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短期目标也可以。比如说我们现在先把这个成绩提到前十。或者说,我们现在就不跟他们讲话,你觉得可以吗?那如果说他们主动来招惹你的话,你会告诉老师呢,你能够做到吗?你能够做到程度大概是多少呢?这个东西你可以跟他去协商去确认啊,而不是说,那你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是告诉老师好不好,她说好,可是他绝对不会这样做,因为他内心没有被调动。
所以你要去跟他确认你,会这样做的一个程度。哪怕跟你说他可能就只有50%,这样的程度。那你就会知道,原来孩子不是内心一定会这样去做。那你会问,那为什么剩下50%是不想做的?是害怕什么吗?是怕他们报复你打击你吗,他说是。那这样我觉得如果是怕打击报复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去告诉老师的,不要让这个做成一个死循环,让这个孩子深陷这样的陷阱里面没有办法走出来,他自己把自己否定了,是不好的。当然这个时候你可以再去跟老师核实情况,再跟老师沟通。老师,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会去帮这样的孩子吗?会怎样帮呢?这个孩子之后真的不会遭到怎么样的报复吗。需要去跟老师再去沟通。
而在这个王欣老师提供的这个具体的例子:一问的孩子成绩差就哭,哭,你可以去做什么?哭完过后,我们可以去问她成绩差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再也不能够考更好的学校是吗,那你心中是愿意去考这些好学校的事吗?跟他确认一下,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积极的主动性存在,如果说他觉得成绩差,可能就是以后啊,还是会做跟以前一样的事情,他觉得不甘心……其实都是可以去探讨的,它的意义到底是在哪儿啊?成绩差是故意考差的吗?就是为了让家里人也觉得可能做不了什么事情,可以早一点出来帮家里面做事,孩子内心的想法是需要被挖掘的,他哭说明是一个很好的情感表露,在这种表露之下,他说的话会更真实。
当然,后面几点都是我写的一些可能可以去讲的一些话术,比如说你跟他沟通,那这次的失败会代表所有吗?你觉得正确吗?孩子可能会说正确。因为其实孩子并不是发育完全了的,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三观都还在成长当中,所以是需要去询问的。那我之前也遭遇了一次失败,但是我到现在来说目前过得还蛮好的。你这种自我暴露不就有用吗,让孩子明确有这样的例外,有这样的例子并不是可能就真的是一辈子的事情啊,孩子能够学习到,那他就有更高的一个认知上的领悟了。
那在为了摆脱我需要做什么这上,我就不展开赘述,因为这是一个行动层面上的事情。孩子实际上能做什么样的事情,和这个他想要做的事情有多大的差距,然后有什么样的不同?这个是咱们在实际问题当中会遇到的,需要大家在实践当中去发掘了。
下面的这个情绪认知和行为,就是我想告诉大家去区分这个孩子身上的一个表现,也是我们所有人身上的一个表现。情绪当然就是我们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感受啊,认知就是我们觉得这个事情是什么样的行为,这是我们采取的一个行动。你把孩子这三个部分区分清楚过后,你才知道对哪一部分进行工作,孩子哭,那哭是一种情绪,哭是正常的,这部分我不需要去做工作。孩子哭是觉得自己考不好啊,这辈子都考不好,那说明这个认知是不是有问题?他的行为是什么呢?那我再也不参加考试了,我就不会考得不好了,这个行为有问题,所以,你会发现你需要先去矫正他的这种认知。孩子,不是一次考不好就一辈子都考不好了,这次题不会,不代表所有的题都不会,其他同学准备的程度也有高有低,所以你还是可以参加下一次考试,试试看呀,对不对?你觉得呢,还是有协商式的语气,当然一定要区分清楚,在这三个部分,你需要对哪个部分先进行工作。
那最后一个部分就是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个案例。这个学生,男女我们就不管了。双亲重病、父亲植物人,母亲是癌症,但是社会、老师、同学都给他支持,大家还给他捐助,但是这样的学生告诉志愿者什么呢,“我接受不了”,为什么,朋友们,你们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或者说,你为什么会觉得这是这个问题是问题呢?
实际上反映接受不了,这是问题吗?大家可能现在都觉得这就是问题呀,为什么我们给他这么好的东西他没有办法接受呢?从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个就是个人的生活经历,他可能是什么样的:接受不了帮助说明他在之前接受过帮助,但是这种帮助对他来说一定有一种别的意义。他觉得可能是讽刺,可能会觉得是这种瞧不起啊,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那种感觉。他可能就是有一个生活经历,他之前遭遇过这样的事情,所以他会这样。他的家庭关系,父母都有重病,然后没有人帮助过他,结果一下子又是这样的帮助。
这样的帮助是很好,但其实父母他其实根本就不喜欢,或者说他也明白,自己就算接受这样的帮助,父母都养不活,他要一辈子承担很多的事情,他能接受吗?他不一定能接受啊,那么第三点,从社会支持的程度。社会、老师、同学都给他帮助,为什么他还不能接受呢?那是不是这种帮助有问题?有没有可能就是。同学们也是说,一定要注意这个小明,他家里面生了病、他的条件不好,大家跟他说话一定要特别注意特别小心。孩子可能天生就敏感,察觉了跟他说话态度其实跟别人说话态度都不一样,大家都能够嘻嘻闹闹,但是跟他的话就不会。大家虽然说是为了她好,她能接受吗?
王欣老师说是自尊心。肯定是有一部分的这种考虑在的啊,但自尊心我们就归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就归到他的个人生活经历里面,他发展出了这样的自尊。别人对她这样,她就是没有办法接受,他觉得你们在践踏他的尊严。你们没有给他一个很好的帮助,实际上她需不需要帮助,老师们,同学们……我也知道同学们,大家一起学习,他是不是要帮助,他肯定需要帮助的。这个家庭没有父母的经济来源,他能够继续生活下去吗?他不能,所以他需要帮助,可这种帮助的方式方法是他在意的,但大家没有在意,所以啊,可能会就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可是我们的助人过程,不是去分析孩子童年的经历、早期的生活经验导致他出现这个问题了,我们的助人其实是一种问题解决导向的,对吧。我们其实需要发现孩子问题过后,孩子能够解决问题,而不是说帮孩子发现了为什么会出现问题。但问题没有解决啊,所以这其实是我们需要权衡的地方,孩子确实是觉得。自尊心也好,或者说被别人讽刺挖苦也好,你都不用去在乎太多,你只要明白孩子就是这样,他接受不了,那你可以去问孩子怎么样的方式是你能够接受的,你觉得是怎么样才算是合情合理呢?跟孩子去协商。
王欣老师,还提到这个感谢信。因为学生受到了帮助,那把感谢信写给大家的时候,大家说有好多错别字儿啊,好像不是一个高中生应有的文化水平。大家要注意,好像不是,他实际上到底是不是,要做区分的。你是不是需要去了解他,从他的这种作业情况来看,有没有错别字儿如果也有的话,那是不是他是没有那个意思?不是故意写错的,如果他是故意写错的,代表什么呢?
我们的第一想法是,我要说出来呀,他写错字儿了,我得指出来,我委婉也好,直接也好,我要指出来为什么你要指出来?你指出孩子做的不对的地方是不是多多少少有一点是想让他觉得,那我做的是对的地方,所以你需要更感激我们。你是在批判孩子,老师们,你是在批判孩子呀,你只说他的不对,你是批判他,孩子只会觉得不愿意再去表达更真实的东西,他可能是不经意间错了,他可能是故意写错,你可以跟他说。小明,你写的感谢信,我收到了,我特别开心你心里面还是多多少少想着我们的,那我想知道我在这个信当中,看到你写一些对我们的一些感受的话。我想要问一下,你觉得这种感受真实吗,他可能会一开始骗你说都是真的,老师都是真的。
他骗你也好,真的也好,不重要。你其实不就是想跟他去探讨为什么会有错别字儿吗?你可以跟他说,我很好奇。我刚发现这里面还有几个错别字儿,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他说,那个不小心写错了,可不可以啊?老师们,你们问问自己,可不可以,你能不能够接受他出现这种错字儿。首先他如果说真的不符合他这个文化水平,出现错字儿的话。你说是假设一点就是,他可能对我们这种关系不太满意,那你要去印证这种假设的话,除了我们刚才去问,你觉得你的感受是真实的吗?还有一点就是再去探讨,如果他没有暴露出来,你再去探讨,你有没有觉得其实你这种帮助的关系当中会觉得有一种被施舍的感觉。你觉得有吗?没有,没有老师,我觉得挺好的,你们帮助挺好的啊。没关系,我是能够接受你对我的所有的这种批评指责也好,因为你能够帮助我们去改进,也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我们在这做这种助人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害怕孩子可能会出现不好的去感受,但是说这种感受是正常的啊,是可以被接受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改进我们的这种助人的方式方法,所以我希望你说出来。
孩子可能说了,如果他还是不说,那是不说。那说明你这种假设没有被印证到,可是你心中存疑就好,你心里自己有一个数就好。不要去逼着孩子说任何你想要听到的事情,既然听到的事情一定不是你想听到的,所以不要去逼他。去协商去仔细的平等的沟通,就算这个错别字印证你们的关系不太好,你去检验,然后得到了,过后你更多的需要去改进去认识、去反思,而不是去指责他不对。我对你那么好你们怎么可能对我们有这种想法呢,他为什么不可以有?你对他的期望就是:我帮了你就要听我的听一辈子,这种对吗?或者我说的任何话你都要听,你不听就是不知道感恩这样的思维,老师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思维是对的吗?是正确的吗?对这些孩子是合理的吗?也不太好。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能接受吗,你也不一定能接受啊。
所以最后来总结,其实我们不管是实际遇到的问题也好,还是有一些你认为不同的问题也好,我们最主要在这个志愿者的培训当中学到的就是,明确孩子可能有问题存在,这是被允许的。可以发生的。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当中,注意方式、方法和交流的尺度,我们的帮助也是有限的。我们的帮助可能会有一点期望,但是我们这种私心请不要直接投射到他们的身上,用我们的思想跟孩子去沟通,可能孩子也觉得去大城市念书会更好,有更好的发展,也更好。去沟通,不要觉得我认为你应该去,还是没有办法接受,你也没有办法接受对不对?还说了一些专业的书籍,大家可以去看一看。